致途冷柜/厂家直营直销/支持视频验货

刷屏!个人征信报告竟出现侮辱性描述 谁把的关?监管最新发声:严肃追责

原标题:刷屏!个人征信报告竟出现侮辱性描述 谁把的关?监管最新发声:严肃追责

  “专业做鸡十年”——个人征信报告竟然出现了这样的侮辱性描述,一时间在网上炸开了锅。

  5月24日,一则关于“个人征信报告现侮辱字眼”的新闻登上微博热搜,事发缘于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发现,其报告中“工作单位”一栏中竟然出现“专业做鸡十年”的侮辱性表述。经查,该信息由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上传。

  5月25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主要负责人再次约谈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及其大股东,在重申监管意见的基础上,严肃提出后续整改要求。下一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将对本次事件情况调查核实后,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

  个人征信报告早已成为个人在进行贷款等经济活动时,一张最重要的名片。而在前述事件中,这份来自央行个人征信中心的权威信息中出现表述明显不公正的侮辱性字眼,公众不免对个人征信信息的审核问题产生疑虑。

  对此,券商中国记者了解到,央行征信中心需处理海量数据,对于报文格式和规范设有一定校验规则,但涉及工作单位等具体文本内容通常是由报送机构自行校验,报送机构应对报送的数据质量负责。多位业内人士表示,要避免前述事件重演,需要监管部门加强追责,倒逼负责信息报送的金融机构完善内部审核。

  监管最新发声:严肃追责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于4月8日约谈了晋商消费金融公司,5月25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主要负责人再次约谈晋商消费金融公司及其大股东,在重申监管意见的基础上,严肃提出后续整改要求:一是要深刻反思事件经过,主动回应客户诉求,消除不良影响;二是要深入调查事件原因,严肃追责;三是要全面梳理内部工作流程,进一步加强内控管理,切实履行征信信息采集报送主体责任,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下一步,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将对本次事件情况调查核实后,依法依规作出严肃处理。

  征信信息谁来把关?

  据人民网报道,近日,江苏南通市民房女士在查询个人征信报告时发现,其职业信息“工作单位”一栏中出现侮辱性字眼。经中国人民银行南通中心支行协调,目前作为信息报送方的晋商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晋商消费金融”)已对前述信息进行删除处理。

  那么,为何明显带有侮辱性的字眼会毫无阻拦地进入个人征信报告中?金融科技行业专家张鲲解释称,在报送机构方面,用户可以通过线上自行录入或交由信贷员录入系统两种方式填写个人信息,前述事件很有可能是后者。

  “信贷员录入系统后,金融机构后台风控主要关注涉及信贷风险的指标,例如信用卡张数、是否存在逾期等,对明细信息基本不看。”他指出,这次很有可能是“风控过关后,系统自动报送信息到央行”。

  张鲲表示,在信息报送央行征信中心后,对于结构化或相对有明确规则的字段,如身份证号、证件类型、性别、年龄、手机号等,央行设有一定的校验规则,但“大部分仍是由金融机构自行校验,央行只负责报文格式和规范的校验,因为量实在太大,也没办法做人工校验”。

  券商中国记者从一位消费金融从业人士处也了解到,通常情况下,线下发放的贷款是由信贷员根据用户提供的信息进行系统录入。“公司会给我们一个模板,让用户按照模板提供信息,我们来录入。”该人士称。

  “一般需要获得央行征信许可的持牌信贷机构才有权报送征信,并且对于报送有着严格的制度规定。”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常务副主任刘新海告诉记者。他认为,此次事件的第一责任人在于晋商消费金融负责填写涉事用户信息的信贷员,同时,该金融机构也应对数据质量负有责任。

  一位律师建议,用户可免费通过柜台或银行手机应用程序(App)查询个人征信报告,及时了解自身征信信息情况,及时处理错误信息,同时,当地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发生变更时,要主动向金融机构更新联系方式,确保告知渠道畅通。

  违规行为屡见不鲜

  事实上,无论是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判例,还是银保监会等监管部门公示的处罚信息,与个人征信相关的违规行为早已屡见不鲜。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今年以来,已有至少18家银行因个人征信管理不当受到央行处罚,其中多为村镇银行、农商行等农村金融机构,但其中也不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行和平安银行、渤海银行等股份行的身影。

  券商中国记者梳理罚单发现,金融机构的违规事由主要包括未经授权查询个人征信信息、报送个人不良信息未履行告知义务等。

  裁判文书网相关判例也显示,不少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均卷入过因个人征信产生的纠纷,主要原因包括用户经第三方平台偿还贷款后,金融机构未即时更新其征信信息;金融机构将个人不良贷款转让后,在不了解该笔贷款实际偿还进度的情况下仍继续报送征信信息等。

  根据现行《征信业管理条例》规定,金融机构查询个人征信信息必须获得用户书面同意,同时,不良信息产生后,金融机构在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报送该不良信息前,应当告知信息主体本人。

  一位银行人士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个人征信违规现象频发主要是由于外部市场小贷、消费信贷机构不断增多,查询总量增多,加上利益驱动,违规现象也就随之增加,例如有些小贷公司本身没有征信查询权限,借助银行等机构进行查询,还有一些机构为获利或获取更多客户信息进行违规查询等。

  安光勇进一步表示,相比于国有行、股份行,农村金融机构、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兴金融机构对相关监管的理解和对内控制度的要求仍存在不足,加之新兴金融机构服务的客户群体风险更高,也导致这些机构为了风控,过度查询个人征信资料。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客户的征信记录是非常值钱的。”他指出,金融机构可通过客户的征信数据,进行相关金融产品的精准营销和交叉销售,节约大量开发客户的成本,而一般通过普通营销方式获得客户的成本是非常高的。因此,获得客户的征信数据对各金融机构来说非常有利,但这也意味着客户遭受损失,如收到大量的垃圾短信和推销电话。

  其次,安光勇表示,即便金融机构已经有了客户信息,但仍有更新手头的客户征信情况的需求,尤其在目前受疫情影响、经济下滑的大环境下,一些本来信用良好且有还款能力的人也会违约。而金融机构可以通过最新的征信数据迅速获得这些风险信息,降低违约率,减少损失。正是这些因素促使金融机构甘愿冒险违规查询客户征信。

  如何防止事件重演?

  “晋商消费金融报送不当信息这件事情中,本可以通过很简单的算法就过滤出有问题的信息,但却没有做到,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严重程度。”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委会专家安光勇表示,这些暴露出来的事件仅仅是国内个人征信系统中存在问题的冰山一角。

  事实上,还有更多问题因缺少良性循环的反馈机制,成为“藏在水下的冰山”。例如,前述银行人士指出,目前国内征信管理方面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一些金融机构会拒贷一定时期内征信查询过于频繁的用户,但用户如果不自行查询或被拒贷,很少能够获悉自己的征信查询情况。

  从另一方面来说,除了个人,金融机构也有可能成为征信信息错误的受害方。例如,一些金融机构将“拖欠”误报为“还清”,这样有利于用户的错误信息往往更不容易被纠正,但会给金融机构带来潜在违约风险。

  “目前国内对于这类错误缺乏专门的法律和规章制度,还存在基层监管人员较少等问题。同时,技术和业务创新、以及更新迭代过快也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安光勇指出,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监管层面的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法律、征信大环境和民众意识整个社会层面达成配合,“也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刘新海也表示,征信数据质量管理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技术和业务深入结合,并且不断完善的问题,例如未来可以把机器学习技术和征信业务规则更加深入地结合。同时,他指出,还需要信贷机构加强员工的职业教育、个人信息保护和征信业务教育,加大监管处罚力度。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责任编辑:DF372)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的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站立场无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头条:

[财经]华为将正式发布鸿蒙手机操作系统

[股票]A股暴力长阳!新一轮中期上涨来了

[基金]私募:大盘有望向上挑战4000点

[全球]天价索赔苏伊士搁浅货轮要赔59亿元?

[美股]美国房价飞涨销量下跌!

[港股]京东与天猫抢跑宠物赛道

[期货]密集“点名”商品至少有两大考量

[黄金]“黄金大妈”又笑了!

[外汇]“定调”人民币汇率

[新股]资本扎堆体外诊断一天上市两家

相关新闻

联系我们

021-88888888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2445527041@qq.com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QR co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