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步入寒冬状态,恒生科技指数跌破年线,背后原因会是什么?
互联网巨头与科技股跌跌不休,一举扭转了前几年单边上涨的走势。从今年年初以来,无论是A股市场还是港股市场,已有多家科技股出现了腰斩的走势,即使是腾讯、阿里这种数万亿市值规模级别的巨头企业,也在短时间内下跌了20%以上,市场几乎用悲观的态度给科技股定价。
在全球市场范围内,纳斯达克指数还是具有一定的全球影响力与参考性。从今年年初以来,纳斯达克指数已开始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滞涨表现。但是,从高位调整以来,整体跌幅并不算很高,累计最大跌幅还不到10%。
另外,作为港股市场的重要指数恒生科技指数,却在今年以来出现了明显的跌幅,从2月18日至今,该市场指数累计跌幅超过了30%,并于近日跌破了年线位置,这也是自该指数发布以来首次跌破年线。
年线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位置,一旦失守,则意味着市场步入熊市行情。相对于美股市场的科技股,A股与港股市场的科技股却明显疲软,累计跌幅却远高于美股市场的科技巨头,在科技股步入寒冬状态之际,背后的原因确实值得我们去思考。
2019年与2020年,全球科技股上演了一轮加速上涨的行情。如果以纳斯达克指数作为参考的样本,这一轮牛市行情更是延续了11年之久,在纳指长期走牛的背后,与长期宽松货币环境有关,凭借着长期超低利率的市场环境,也支撑着市场指数的长期走牛。
在科技股走出长期牛市的背后,实际上互联网与科技的力量已经改变了全球各国的人们生活习惯以及消费方式,人们已经深刻感受到科技崛起的巨大力量,从以往的不认可到半信半疑,再到现在的形影不离,科技的巨大发展确实展现出它的强大魅力。
但是,在科技股长期牛市的背后,却逐渐积累出一定的泡沫。不过,从全球科技巨头的估值定价来看,虽然较过去几年的估值有所提升,但凭借自身影响力与市场话语权,其盈利增速与股票价格涨幅也趋于同步,估值定价上也不算特别离谱。与之相比,对部分二三线科技股来说,估值泡沫风险却迅速膨胀,但因科技巨头占据了市场较大的权重比例,所以也一直支撑着科技股指数的中长期上行趋势。
科技股的价格步入寒冬,一方面与全球市场加速去泡沫的预期有关,特别是美联储加息预期的升温,过去享受着高估值溢价的科技股,也开始步入了快速挤泡沫的阶段,不少科技股也提前进入估值回归的状态;另一方面与全球反垄断潮流有关,巨额罚款以及业务结构调整等因素,可能会影响到部分科技巨头的盈利增速预期,但从理性的角度出发,短期阵痛,却为了中长期的健康发展,市场也不会用更悲观的估值进行定价。
除此以外,则与全球市场的投资风格加快转换的因素有关。过去,科技股、成长股成为了市场最具赚钱效应的上市品种,并吸引了巨量资金的参与。如今,随着通胀的抬升以及市场投资风格的转换,资金开始从科技成长股逐步转向了价值股以及周期股,市场投资风格发生了一定程度上的变化。
对股票市场而言,价格的波动离不开资金的影响。就像前期的白马股大涨,主要受益于机构抱团的推动,当机构抱团逐渐分歧,甚至是瓦解,对之前享受高估值溢价的白马股来说,也开始步入加速调整的行情,价格拐点随之确立。
同样道理,对长期扎根于科技股的资金,随着科技股估值的水涨船高,市场的分歧越来越明显,部分资金的投资信仰已经开始发生了动摇,当更多资金形成集中抛售的效应后,将会加速科技股估值体系的重构,过去的高估值溢价局面也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市场步入加速去泡沫的阶段。
从长期来看,全球科技股的走势会存在明显的分化,但科技改变了人类的生活,对全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性的影响,所以在具有颠覆影响的产物没有出现之前,科技股,尤其是科技巨头的投资逻辑以及商业模式并未发生实质性的变化,短期阵痛后,长期的市场价格走势仍然值得看好。不过,对市场来说,也利用科技股加速去泡沫的契机,等待一个更合适的参与价格。
免责声明:博主所发内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新浪财经网站提供此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新浪财经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新浪财经无关,请各位网友务必不要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