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就是黑天鹅多,周四很多投资者躺着也中枪,新华社一篇文章换来A股两家公司跌幅达到10%左右。
新华社在国内的影响力是绝对杠杠的,周三晚间,新华社发布一篇檄文,让很多投资者倒吸一口冷气,投资者无奈的表示只能装死了,新华社发表文章《身高焦虑就打“增高针”?危险!》,“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所谓“增高针”其实就是注射生长激素。专家认为,生长激素有被滥用的苗头,可能带给使用者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另一家媒体在白天又补了一刀,发表文章《有家长开始“鸡”身高: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一年花费十余万》,文章写道:在注射生长激素的第三个月,孩子被查出假性发育,需同时注射抑制针控制发育。
身高固然重要,但是相比于身高,健康成长可能更加重要,如果滥用增高针注射生长激素,会给人带来一些的潜在伤害,很多人只能放弃身高从而放弃注射增长激素,这对于生产增长激素的企业而言,无疑就是一个巨大的利空,实际上围绕生长激素使用问题,业界一直存在一些不同的看法。为什么生长激素能够出现成倍的增长,有媒体一阵见血的指出“部分医药代表以经济利益刺激医生多开生长激素,在高回扣的驱使下,产生了定价越高销路越好的现象。”,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还是个别现象,无法进行评价。
2018年长春高新销售费用高达20.95亿元,较2017年15.65亿元同比增长33.81%,2016年长春高新销售费用仅为9.48亿元,短短2年时间,长春高新销售费用涨幅就达120.99%。20年销售费用更高,达到了25。82亿元亿元,研发费用是4.75亿元,销售费用是研发费用的5倍以上,说明公司走的是销售驱动型路子。
针对新华社的重磅文章,二级市场马上做出反应,长春高新股价几度打开跌停但最终无果而终,另一家公司安科生物股价更是一度大跌17%,收盘大跌10.52%,持有长春高新和安科生物的投资者损失惨重,长春高新是机构抱团股,截至6月30日,中欧医疗健康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持有621万股,如果持股不动,一天损失就高达19亿元,从龙虎榜看,深股通卖出2.96亿元并买入2.2亿元,三机构席位合计卖出5.53亿元。可见机构资金也是架不住新华社文章的打击,选择卖出持股减少未来风险。
针对媒体文章,长春高新表示,生长激素产品具有超过60年的使用历史,经过了国内外几十年临床应用,充分证明了产品的安全有效性,
但是长春高新一系列的动作,并不能挽救股价下跌,收盘依然以跌停报收,可见还是无法打消投资者的疑虑。
新华社一篇文章给长春高新带来124.4亿元的总市值损失,可见冲击力之大,问题在于冲击是不是在一天就会结束,股价从此展开反弹,目前尚难判断,从74.8亿元巨大成交量看,投资者分歧依然很大。
媒体发布文章的观点,与公司发布的观点,显然存在较大的不同,其中究竟哪一个观点更加接近客观真实,作为投资者还真的是很难判断,作为公司,自然会替自己的产品辩护,作为媒体只是阐述一种观点,并引述业内人士的采访做一个诠释。后续的关键是监管部门对生长激素的看法会不会发表一些观点,从而结束这种分歧,显得尤为重要。
生长激素作为一种处方药,在媒体强大的质疑下,后续销售会不会受到影响,医院的态度至关重要,毕竟只有医生开出处方才能完成销售,可是媒体呼吁“各医院理当守土有责,对自家医院开出去的生长激素进行倒查。孩子是不是患了生长素缺乏症,有客观的指标,超越指标乱开药的医生,应该严肃追责。”,这会不会波及到医生的谨慎态度,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问题。
面对媒体的文章,长春高新不仅仅是电话和网络的调研,需要更多的公关应对,以更加务实科学的态度,阐述生长激素的使用情况以及潜在的副作用,才能打消投资者的疑虑,恢复信心,股价也才能止跌回升。
最近媒体很热闹,不断发表与民生消费健康有关的文章,可能不是无的放矢,而是有着一定的政策倾向,既有降低居民不合理负担,也有提振制造业的考虑,媒体炮轰以后,会不会有相应政策出台,很难进行预测。从投资风险考量,需要提前离场那些市场饱受争议的板块个股。
免责声明:博主所发内容不构成买卖股票依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新浪财经网站提供此互动平台不代表认可其观点。新浪财经所有博主不提供代客理财等非法业务。有私下进行收费咨询或推销其他产品服务,属于非法个人行为,与新浪财经无关,请各位网友务必不要上当受骗!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热门头条: